(资料图)
没有“只涨不跌、只跌不涨”的股市背后的因素
股市自诞生以来,一直呈现出一种涨跌相互交替出现且周而复始的规律,因此,就有一句话是,“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,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。”不过,只要亲身经历过,就会感受到,一旦进入到市场调整周期,往往是看不到头的,股民都会发出下跌何时才是尽头的煎熬。
历史上,沪深300指数总共走出过五波比较明显的大幅上升行情,分别是2005年6月-2007年10月上涨629.37%、2008年10月-2009年8月上涨136.56%、2013年6月-2015年6月上涨165.94%、2016年2月-2018年1月上涨56.08%以及2019年1月-2021年2月上涨102.2%。与之相对应的是随后的下跌,2007年10月-2018年10月下跌72.71%、2009年8月-2013年6月下跌46.8%、2015年6月-2016年2月下跌47.56%、2018年1月-2019年1月下跌33.33%、2021年2月至今最大下跌41.06%。
如何理解?永远用全周期思维,行业也好,市场也好,经济也罢,都是全周期的循环,而非单向的涨或跌的周期,无论是否参与,一定要用全周期的眼光来审视,并做好对应的策略。探索可靠的市场指标那么,有没有可以探究风险的因素的指标呢?近20年的历史数据,风险溢价中位数为4.97%,机会值是5.59%,但这个问题是很容易倒推,却很难在经历时正确判断,如倒推的话,可以发现2019年1月、2022年10月当风险溢价到顶时,也是市场底出现的时候。而正在经历时,会发现从2018年三季度开始,实际上,风险溢价因素就已经向上突破,但何时见顶,真的很难预测和解释,说白了,当突破中位数之后,随时都可能见顶,却也很可能持续很久还没见顶。
还有投资者提到,那就以大资金为指标是否可以?比如说“基金好发不好做,好做不好发”,即市场底部区域,基金发行困难,甚至发行失败。相反,市场情绪好的时候,会出现基金爆款。但问题是这个数据也是很难判断究竟会到什么时候,比如说2023年持续出现基金发行的冰点,依然没有出现所谓的底部。数据显示,2020年7月单月发行规模7906.54万亿,相比今2023年上半年总规模4714.16万亿元,足见如今的低迷,但市场并没有见底或反弹的情况。
在《股债收益差-2X标准差的筑底规律与正确使用》中,也有利用经济实质因素来判断底部区间的时间段的用法。是的,是相关区间和时间段,而不是某个点,没有任何指标可以用来决定某一个点,大资金也从来不是靠某一个点押注的,而是投资组合的合理性。还有判断的是经济不会变得更差,实质因素的修复,这个可靠度就提升了。
此外,如果我们判断市场大的底部因素有困难的话,我们会转向为判断行业因素,这个因为范围小,就会相对容易,比如说以《医药行业数据与转折D-day规律的最新研究》为例,我们就可以研究出来行业调整的常规和极端区间,然后尝试博弈,后面跟随规律因素制定相对合理的策略,这样就会大大提升可操作度。
新兴行业有难度的话(毕竟新兴行业的研究门槛比较高),其实类似猪肉和一些小众行业(如《正确认知“中特估”,下一个行业大周期热点(名单)》),也是有相关时间周期,然后守候大景气周期的策略。这样有效避免猜底的脆弱性,提升操作策略的收益空间。接下来,我们来分析经济拐点后,热点的类型和潜在标的,这也是很多股民最关心的,分享我们的研究。
关键词: